什么是行星边界(Planetary boundaries)
1.前言
虽然地球经历了许多重大的环境变化时期, 但地球的环境在过去的一万年里都能保持相对稳定。 而随着人类过程的日益增强,这可能会导致人类活动 将地球系统推到全新世最稳定的环境状态之外,其后 果对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都是有害的,甚至是灾难性的。 在某些情况下,环境的突变,导致不利于人类发展的 状态的结果可能是不可逆转的。
2.定义
这些行星边界定义了人类相对于地球系统的安全运行空间, 并与地球的生物物理子系统或过程有关。
3.深入理解与实例介绍
地球的许多子系统的反应是非线性的,通常是突然的,并且对某些关键变量 的阈值水平特别敏感。大多数阈值可以由一个或多个控制变量的一个临界 值来定义。但并不是地球上所有的过程或子系统都有明确的阈值,人类 行为破坏了这些过程或子系统的弹性,而这会增加在其他过程超过阈值 的风险,例如土地和水的退化会使气候系统有超过阈值的风险。
地球系统的某些过程和相关的阈值,如果跨越可能会产生不可接受的 环境变化。比如上图中所展现的9个“行星边界”:气候变化;生物 多样性损失率(陆地和海洋);对氮磷循环的干扰;平流层臭氧消耗; 海洋酸化;全球淡水利用;土地利用变化;化学污染;以及大气气溶胶负荷。
人类可能很快就会接近全球淡水利用、土地利用的变化、海洋酸化和 对全球磷循环的干扰的边界(见图1)。我们的分析表明,地球系统 的三个过程——气候变化、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率和对氮循环的干扰——已 经越过了它们的边界。对于后两个,控制变量分别是物种损失的速率 和氮气从大气中去除并转化为活性氮供人类使用的速率。如果不严重 削弱地球系统功能的主要组成部分的弹性,这些变化的速度就无法继 续下去。
3.1气候方面
从温度的角度而言,最好不要超过2℃。
从二氧化碳的角度而言,浓度最好不要超过350p.p.m.v,而当前 的二氧化碳浓度为387 p.p.m.v。
从辐射强度的角度而言,最好不要超过1Wm−2,而目前辐射强度的变化为1.5Wm−2。
实际上,二氧化碳升高后,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全球性变化。 如温度可能会上升4-8度,全球冰盖消融,两极地冰层的迅速融化, 以及这些过程所导致的一系列全球变化。
3.2生物灭绝方面
化石记录显示,海洋生物的背景灭绝率为每年每百万个物种中 有0.1-1次物种灭绝;为哺乳动物每年每百万物种有0.2-0.5次灭绝。 如今,物种的灭绝率估计是自然灭绝物种的100到1000倍。在本世纪, 多达30%的哺乳动物、鸟类和两栖动物物种将面临灭绝的威胁。
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发生在地方到区域层面,但它可能对地球系统 的功能产生普遍的影响,并与其他几个行星边界相互作用。例如,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会增加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对气候和海洋酸度 变化的脆弱性,从而降低这些过程的安全边界水平。依赖少数或 单一物种发挥关键功能的生态系统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如疾病等 干扰,并且更有可能进入崩坏状态的风险。
3.3氮磷循环
人类每年将约1.2亿吨氮气从大气中转化为活性形式,这比地球所有陆地过程的综合影响还要大。这些新的活性氮大部分最终进入环境,污染水道和沿海地区,在陆地系统中积累,并向大气中添加大量气体。它慢慢地侵蚀了重要的地球子系统的弹性。
氮循环和磷流动的人为改变已经使湖泊系统从清澈变为浑浊,海洋生态系统也受到了类似的变化。
4.平衡关系
虽然行星的边界是用单个的量和单独的过程来描述的, 但这些边界是紧密耦合的。如果一个边界被违反,那么 其他边界也面临着严重的风险。虽然证据表明现已有三个 界限被跨越,但我们的知识仍存在许多差距。初步量化 七个界限,但其中一些数字只是一个较好的猜测。此外, 由于许多边界是相互联系的,超过一个边界将以我们尚未完全理解 的方式对其他边界产生影响。对于造成危险的环境变化或引发其他 反馈会大幅降低地球系统或重要子系统回到安全水平的能力,也存 在重大的不确定性。
迄今为止的证据表明,只要不越过门槛,人类就有追求长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自由
参考文献
Rockström J, Steffen W, Noone K, et al. A safe operating space for humanity[J]. nature, 2009, 461(7263): 472-475.